贝多芬的传奇人生
1770年12月一个寒冷浑浊的黄昏,在德国莱茵河畔小城波恩的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一个男婴呱呱落地了。他就是后来成为世界最著名的音乐大师之一,也是世界文化史上重要人物之一的贝多芬(L.v.Beethoven,1770—1827)。
贝多芬的全名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他的祖父出生在荷兰,年轻时来到德国,参加了波恩宫庭的乐队。父亲叫约翰,是个·普通合唱团的男中音歌手,绰号“酒鬼”。母亲是女佣,十分疼爱贝多芬。
贝多芬从小流露出惊人的音乐天赋,于是父亲一心想使儿子成为“神童”,既能光宗耀祖,又能成为自己的;“摇钱树”。从4岁起,小贝多芬就被父亲锁在屋子里,无休止地练琴。8岁时,贝多芬在一个叫格洛涅的选侯面前首次登台演奏,博得了选侯的称道。11岁时,贝多芬加入波恩戏院的乐队,一年后又成为宫廷乐队的古钢琴手。
十二岁那年贝多芬遇见了一位精通艺术而又思想进步的老师——聂费。聂费使少年贝多芬真正扩大了艺术视野,学习到巴赫父子的优秀作品。贝多芬在音乐领域不倦地充实自己,同时还醉心于古代神话、文学,并研究了席勒、歌德的诗歌和莎士比亚、莱辛、莫里哀等人的戏剧作品。他在聂费的指导下,写出了自己最初的几部作品。
贝多芬于1787年赴维也纳,想师从莫扎特。当莫扎特听完了他的演奏后便立刻预言说:“要当心这位年轻人,有朝一日,全世界都要谈论他!”然而就在此时,母亲病逝的消息传来,贝多芬不得不回到波恩。父亲已经退休,贝多芬挑起了全家的生活重担,抚养、教育两个弟弟——那时,他才17 岁。
在年轻的贝多芬的心灵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是他对资产阶级共和理想的追求,返回波恩后,贝多芬有一个时期到波恩大学旁听伦理哲学课,由此结识了当时许多著名 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受到了启蒙主义思潮的影响,他的民主思想日臻成熟;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意识又给了他很多启迪,从而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 界观的基础——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蔑视权贵和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这对贝多芬后来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要作用。
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1792年,贝多芬又一次来到维也纳,拜海顿、莫扎特为师,进步很快,从而确立了他作曲家的地位。在这段时间里,贝多芬创作了许多有价值的作品,得到维也纳音乐界的好评。与此同时,贝多芬自己出众的音乐天分和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也博得了维也纳上层人物的欢心。他作为王子的朋友,被引进上流社会的沙龙,出入舞厅,骑马散步,甚至和贵族小姐谈起恋爱来,而且有好几个恋人,然而却没有一个贵族小姐投入他的怀抱。贝多芬痛苦地发现,原来她们“不属于我的这一阶层”。维也纳上流社会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又一次冷 酷无情地粉碎了贝多芬试图通过个人奋斗谋取与贵族们平等的地位的幻想,他的胸中再一次燃烧起反抗的怒火。从此,贝多芬没有再爱恋过任何一位女性。
1800年,贝多芬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问世,引起了维也纳乐坛的轰动。当他把这部优美动听的作品奉献给海顿和莫扎特后, 自己却没有享受到作品演出 成功的喜悦——贝多芬的耳朵开始聋了!这对于一位30岁的音乐家来说,该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啊。他想到自杀,并写好了遗嘱和给两个弟弟的一封信。但是,他没有去死,他战胜了命运的打击,勇敢地活了下来,实践着自己“扼住命运的咽喉”的誓言。从此,贝多芬以顽强的毅力和炽热的激情投入创作,写下了许多更加伟 大、辉煌的艺术珍品。
贝多芬的晚年非常凄凉。在病榻上,他仍幻想着、计划着他的音乐创作。1827年3月26日,天空中炸响一串猛烈的雷电。音乐大师突然从床上挺起身子,对天紧握拳头,像是要再次“扼住命运的咽喉”……他太虚弱了,歪倒在床上,永远地停止了呼吸,身边没有一个亲人。
维也纳有三万多人自发地聚拢来为他送葬。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涛人格利尔巴釆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不仅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而且是那个时代世界音乐艺术发展到顶峰的象征。他虽然只活了57岁,但却留给世人一百多部不朽的作品。贝多芬所创造的巨大精神财富不仅属于他的祖国,而且属于全人类。一百多年来,他的音乐已经响遍世界的各个角落,成为鼓舞人们为美好生活而斗争的进军号角。
摘自 音乐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