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斯教育

乐斯精彩,正在发生

器乐进课堂,未来的路怎么走?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全国各地美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器乐进课堂”也成为学校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一个方面。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探索,如今,中小学拥有自己的管弦乐团、民族乐团的也不在少数。那么,什么样的乐器适合进课堂,“器乐进课堂”面临哪些问题?

师资仍有缺口

“器乐进课堂”对学校的教学及学生自身来说有很多益处。如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增加学生音乐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音乐教育机制的进一步改革,中小学的器乐教学逐渐普及并被教育部正式列入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作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沿海版音乐教材就将竖琴、钢琴、电子琴和部分打击乐器纳入日常教学中。

北京市朝阳区自2005年起在全区小学启动了“班班器乐进课堂”活动,截至2013年,区内158所小学分别根据师资特点选取了不同的乐器进入课堂,如今很多学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器乐教学。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小学音乐教研员蔡萍告诉记者,“器乐进课堂”丰富了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也为学生开辟了一种学习音乐的渠道,如一些不擅长唱歌的学生就在乐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了自信。

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体卫艺和文科处副处长吴颖表示,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已对部分中小学进行了乐器标准配置,但部分地区仍然存在专业师资匮乏的情况。

记者了解,“器乐进课堂”首先要求教师要同时掌握多种乐器的基本演奏技能。但以目前中小学器乐教学现状来看,很少有教师能够完全胜任。如果教师能同时掌握打击乐、风琴、钢琴、电子琴等乐器的演奏技能,已经算是比较全面的了,掌握弦乐器、管乐器演奏技能的教师极少,致使学生可以系统学习的器乐种类并不多。

吴颖表示,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今年启动了探索“未来学校”建设研究的工作,主要结合“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虚拟技术及大数据发展,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研究“未来学校”发展趋势,适时打造未来学校试点,不断完善相关教育装备技术标准和装备规范。同时深化移动学习终端研究,制定移动学习终端的硬件、软件、资源和服务相关标准,探索规范移动学习终端的研发、生产、销售、使用、服务等各环节。深化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研究。

组建乐团促教学

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1990年就成立了金帆民乐团,经过20多年的不断探索、成长,民乐团有效推动了学校美育工作的发展。每周到翠微小学为学生指导扬琴课程的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副团长栾冬告诉记者,乐团的学生每周除了参加两次合练外,还要参加分声部的训练,一周有六七个小时的时间进行器乐学习,这还不包括他们回家利用课后练习的时间。栾冬表示,由于中小学教育的特殊性,音乐教师对于器乐的掌握并不全面,外聘教师进行指导也是目前中小学器乐教学常见的做法。“但指导教师一定要专业。”

“组建民族乐团、管弦乐团,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他们真正融入到音乐中,立体、系统地接受音乐教育。”栾冬补充道。

哪些乐器适合进课堂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主任韩宝强表示,“器乐进课堂”除了师资和教育方式以外,选择合适的乐器也非常重要。

韩宝强告诉记者,首先,进课堂的乐器不能是粗制滥造的廉价乐器,从乐器结构上来说有着非常精准的讲究。

其次,要提高学生的兴趣,乐器就要有吸引力,一方面不能操作过于简单,上手过于容易或过于困难的乐器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重奏的乐器比较适合进入课堂。比如常见的竖笛,根据音色和音高的不同可以有6支竖笛一起进行重奏,这能让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充分体验器乐带来的乐趣。”

第三,“器乐进课堂”,要对中国传统乐器给予重视,让学生从小对民族乐器提升认识。“比如古琴,就非常适合进课堂,古琴需要一定的演奏技巧,但又不难上手,同时又是我们本民族的乐器,一把三四千块钱的古琴就可以让一个班的学生学习了,这样的乐器可以多进课堂,我个人是不赞成那些像玩具一样的乐器进入课堂的。”他说。

来源:中国文化报